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6月14日
第03版:市县

绿一域,更要绿全局

——通渭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赵世军 岳峰

初夏时节,鸟瞰通渭大地,一座座青山铺上绿毯,一湾湾林木绿意盎然,一片片果园连成绿海,一个个村庄掩映在葱茏之中,一条条公路恰似绿带蜿蜒飘逸着绿的神韵……城乡处处都能感受到绿色的脉动和气息,人在画中游,满眼秀色来。

这是一幅通渭县遵循“绿色、健康、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理念,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固本”战略,咬定青山不放松,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深入实施林业行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造就的美丽画卷。

以绿色的姿态迈进新时代

“要把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持续打好一场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推进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步伐,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示范区,以郁郁葱葱的姿态迈向新时代。”通渭县把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绿一域,更要绿全局;绿一时,更要绿万世。

近年来,通渭县按照“区域统筹,集中连片,综合整治,绿景兼收”和“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东南面川暖干旱区采取侧柏、刺槐、柠条混交,在西北面高寒阴湿区采取云杉、山毛桃混交,其它区域以适生乡土树种刺槐、速柳、山毛桃为主,并根据不同地域立地条件,大力发展苹果、花椒、金银花产业,科学规划布局,确保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常年有荫”的造林绿化效果。

通渭县坚持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40万通渭人民的生态之梦、绿色之梦、发展之梦、富强之梦,正深深植根在苍茫的群山中。2015年以来,全县共完成造林封育36万亩,完成面山绿化3.767万亩、绿色长廊建设行道树栽植1273.7公里、全民义务植树1120万株,森林覆盖率有效增加,林相大为改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生态好了,心情也愉快

“我在县城居住30多年了,以前,南北两山都荒着,县城里也只有在农家庄前屋后才能见到几棵树;近几年树栽得越来越多,现在两面山上树木已经成林,公园里、广场上、道路上处处都能见到花草树木,眼看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心情都特别愉快,我感到无比欣慰。”通渭县西关村居民张万祥颇有感慨地说。

通渭县把实施造林绿化工程项目作为增加国土绿化面积、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植被恢复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2015年以来,全县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27.9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16.65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人工造林0.11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10.32万亩,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人工造林0.3万亩,中幼林抚育项目0.6万亩。

同时,结合国土绿化,全面落实全民义务植树。按照适龄公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10株的要求,积极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大力推进城乡面山、通道工程、房前屋后以及村旁、路旁、田旁、渠旁“四旁”绿化活动,美化绿化村镇和道路沿线。2015年以来累计完成面山绿化2.79万亩、行道树栽植960公里,栽植云杉、刺槐、速柳等各类苗木247万余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52个,累计完成义务植树758万余株。

生态林就是致富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是通渭县农村的最大优势,也是精准脱贫的潜在优势。近年来,通渭县加大林业精准扶贫工作力度,狠抓林业产业扶贫,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培植特色,形成规模,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通渭县依托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在新景、鸡川、陇川、常河、李店等适宜区域大力推广栽植苹果树、核桃树、花椒树、金银花,既完成了国土绿化,又打造出精品富民产业。全县累计栽植金银花3万多亩,截至2017年底,发展林果面积15.2万亩,挂果3.1万亩,2017年果品总产量达6.05万吨,总产值达3.25亿元,果园经营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2018年新建果品基地32726.9亩、花椒基地76945.1亩。

通渭县抢抓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机遇,把培育育苗产业作为提高林地附加值的突破口,通过以林养林、空间合理利用,逐步形成了云杉、侧柏、刺槐等绿化树种集散市场,常年销往全国各地,基本形成了培育、管理、销售为一体的链条式发展模式。农民发展育苗产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华岭、北城、陇山等优势区域初步显现。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育苗2.8万亩,为造林绿化工程项目提供优质苗木9000万余株,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全面发展。

2018-06-14 ——通渭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纪实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69449.html 1 绿一域,更要绿全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