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5月31日
第01版:头版

再访高学兰

——农村专业户高学兰敢为人先精神影响两代人

本报记者 薛巍敏

4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正当许多人原地观望时,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冒着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危险,发展家庭养鸡副业,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让“农村专业户”这个名字在争议声中响彻陇原大地。至今,仍然有很多老兰州人依然记得那个“了不得”的农村妇女高学兰。

“误打误撞”站上风口浪尖

5月29日, 兰州市西固区深沟桥附近一个现代化小区里,绿树成荫,记者几经周折,见到了正在悠闲纳凉的高学兰和她老伴。

“现在年纪大了,腿脚没以前利索,去年买了电梯新房搬了过来。”高学兰外表与普通老太太无异,衣着干净整洁,头发虽已花白,但一开口就能明显感觉到她不是一个一般的七旬老人,声音铿锵,笑声爽朗,浑身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就是眼前这位老人,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整个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的“先行者”。

“一不小心,我站到了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上。”回首往事,高学兰笑着说,“最初也没想过要发家致富,当时村上给每家每户有上交鸡蛋的任务,少交一斤鸡蛋要扣3斤口粮,没有口粮全家都填不饱肚子,所以我就想,既然没有鸡蛋可交,干吗不自己多养几只鸡呢,既可完成交鸡蛋的任务,还可以给村上作贡献。”

高学兰1977年育了20只小鸡,可由于缺乏经验,发生鸡瘟,全部死亡。但她没有灰心,请教了有养鸡知识的农户,买了怎样养鸡的书,开始学习养鸡基本知识。

到了1978年,高学兰在自家院子里“偷偷”建起了鸡舍,最初只养了三四十只鸡,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学兰率先发展家庭副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高学兰告诉记者:“当时只能‘偷偷摸摸’搞养殖,但鸡越养越多,已经到了纸包不住火的地步。1980年前后,周围的人几乎都知道了,名气也传了出去,但是谁也没说过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1980年6月5日,省报发表了一篇名为《高学兰养鸡对不对》的文章,报道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高学兰养鸡的事。这篇文章一经刊发,便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引起了广泛讨论,让当时36岁的农村妇女高学兰一时成了风云人物。

文章中提出了农民养鸡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此稿刊发后,农民养鸡对不对?养鸡是不是搞资本主义复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路能不能走?应该怎么走?一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立即遍布陇原大地。这场讨论,在人们禁锢多年的思想深处无疑是一场革命,而高学兰也因此一度成了备受争议的人物。

“我那时也很困惑,不知道是应该放手继续干,还是就此打住,像大家一样出劳力挣工分?”虽然心里也犯嘀咕,但是她觉得自己做得没有错,“我又没干违法的事,凭自己的双手给社会增加了丰富的产品,改善了家庭生活,也带动了村上的村民,还给国家作出了贡献。”

领导给吃了“定心丸”

关键时刻,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专程来到高学兰家实地察看鸡舍,询问高学兰养鸡中遇到的困难。高学兰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宋平同志来她家时的情景:“一大早,区上有人通知让她哪都别去,有领导要来。”(转6版)

2018-05-31 ——农村专业户高学兰敢为人先精神影响两代人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67082.html 1 再访高学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