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5月30日
第03版:市县

山丹走出“三变+”特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郑朝华 通讯员 杨建刚

山丹县李桥乡高庙村地处该县五大特色景区的“掌心”位置,是途经军马场和焉支山的必经之地,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优势。2015年3月,李桥乡高庙村探索成立了张掖市第一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山丹县高庙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支部带头,摸索推动农村资源股份化、土地股权化,实现要素流通,走出了农村“三变”改革的第一步。

高庙村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开始着力于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的积极探索,形成了农户以闲置土地、房屋、资金、劳动力入四股,集体以集体林地、土地、财政投资入三股,企业和个体户入一股的“八股入社”良好局面,实现了土地入股地生钱、劳力入社力生钱、住宅入股房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能人带动民挣钱的华丽转身。

2017年,高庙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精心推出了“乡村记忆——农耕馆、乡村客栈——农家炕、乡村味道——罐罐席、乡村工厂——小作坊、乡村乐园——休闲园”的“五个乡村”旅游名片,成为县域内服务内容丰富、管理先进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当年,合作社接待人数已经超过15万人次,年内带动区域2500人次就业,带动区域内种植业、畜牧业和新型养殖业70户,参与农户分红人均增收2600元。

村民刘玉莲看到村上的变化高兴地说:“没想到我家的房子也能当旅馆,仅入股的房屋就可分红1000元。”至目前,合作社共吸收入股土地450亩,资金365万元,入股房屋20户,企业和个体户5家。

高庙村通过“三变”改革成了该县数一数二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到高庙村体验一下农耕文明,吃一吃农家罐罐席,住一住农家旅社,已成为大多数山丹人乃至周边县区不少市民的不二选择。同时,该县第一时间成立了农村“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和相关村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制定了《山丹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全面推行农村“三变”改革,形成了点面结合、推进面上“三变”改革的工作格局。

但是,如何立足村情、村貌,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地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该县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重点。

在此基础上,该县逐步探索出了“三变+戈壁农业”、“三变+特色产业”、“三变+乡村旅游”等一条条特色发展之路,“三变”改革的工作思路逐步清晰。

推行旅游扶贫模式,推进山区变景区。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清泉镇祁店村、大马营镇中河村、李桥乡高庙村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旅游专业示范村,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变景区的旅游脱贫之路,共培育建设旅游专业示范村4个,城郊和景区兴办农家乐91家,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603人,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

创新发展“合作社+”模式,实现村民变股民。采取“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党支部+农户”“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市场”等方式,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贫困户帮扶带动、互惠共赢,催生各类专业合作社、家庭小农场918家,辐射带动贫困户1500多户。

加大金融支撑力度,力促户主变业主。积极搭建“银政”“银企”“银担”“银保”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返乡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再就业和自主创业,有效调动了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促使贫困户由户主变业主。目前,全县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44亿元,撬动民间资金2.28亿元;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7.06亿元,扶持1.83万人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为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巨大的支持带动作用。

强化富民产业培育,促进农地变基地。总结推广“村抓一项特色产业、户建一座种养棚圈,人学一门致富技能,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贫困户兴业脱贫。全县“三品一标”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26.9万亩,涉及农户2.3万户,占总户数的60%以上,形成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户799户,培育发展博沅生物、瑞源啤酒、金山麦芽、丹马油脂、芋兴粉业等农字号龙头企业23户。

系列举措使山丹农村沉睡资产活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如今,山丹把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总抓手,推进多模式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将农业农村做“活”,农民依靠原来的土地,领上了“租金”、挣到了“薪金”、分得了“股金”,幸福生活正向他们一步步走来。

2018-05-30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66837.html 1 山丹走出“三变+”特色发展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