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5月23日
第01版:头版

布楞沟村的蜕变

布楞沟村新貌

昔日布楞沟村

本报记者 李明娟

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下,布楞沟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生活条件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2014年,布楞沟村在偏远特困村中率先实现了脱贫。

5月21日,记者跟随42户中央企业的代表们来到临夏州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这个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吃上了自来水、通上了硬化路、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布楞沟村群众,在自家院子里立起水泥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是“悬崖边”的意思,这里穷山僻壤,干旱少雨,满目黄土,植被非常脆弱,两边大山寸草不生,群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布楞沟流域涉及6个乡镇、25个村,5237户、26787人。流域内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基础设施落后,增收产业单一,群众吃水、行路、住房、上学、就医等困难问题突出,贫困面大、程度深,村民文化水平低,自我发展脱贫能力弱,是东乡全县区位偏僻、居住分散、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条件恶劣的地方。

东乡县高山乡乡长马兰花坦言,布楞沟村当时面临的困难问题很多:一是行路难,全村道路多为土路,路窄坡陡,尘土飞扬,交通闭塞;二是吃水难,村民吃水要往返30公里到洮河人背畜驮,雇车拉一方水需120元钱;三是住房难,80%的群众居住的都是危房;四是就医难,无村卫生室,头痛感冒都要到9公里外的乡卫生院;五是上学难,村里只有一所三年制教学点,满足不了村民子女上学需求;六是增收难,全村都是坡耕地,靠天吃饭,十年九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来到村里的“红人”马麦志家,他捧着与习近平总书记合影的照片侃侃而谈:“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和我话家常,了解生活状况,还给孩子送了图书。就是在这里,习总书记留下了殷殷嘱托,‘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从那时开始,马麦志家的生活和村民一样,一天比一天好!

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倾力帮扶下,布楞沟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生活条件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2014年,布楞沟村在偏远特困村中率先实现了脱贫。2017年,布楞沟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894元增加到6156元。

目前,布楞沟村整体扶贫开发规划已启动实施,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要求,村子实施易地搬迁,全村68户居民都居住在新建的房子里。

现在,整个布楞沟村的人都越来越忙了。村民依托惠农贷款和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发展惠民产业,家家搞起了规模养殖,户户实施了光伏发电,青壮年人人参加了劳务技能培训,妇女在家搞起了刺绣和布楞沟美食油炸食品加工,还试种起了黑枸杞、甜高粱等,拓宽了致富渠道。

村民马大五德成立的布楞沟村润泽养殖基地里,存栏羊的规模已达2000多只。马大五德告诉记者,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养殖公司,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养殖模式,建起暖棚发展养殖业,现在直接把东乡手抓羊肉卖到了北京。

东乡县委书记马生荣介绍,目前2.5万个易捷便利店的销售网络在全国推销东乡及甘肃农牧产品。自主农产品“布楞沟羊肉”及工艺品“布楞沟刺绣”远销全国各地,布楞沟村已迈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

2018-05-23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65615.html 1 布楞沟村的蜕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