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5月17日
第07版:财经

家庭农场引领陇中乡村振兴

(接1版)

如今,他带动种养殖户达314户,牛羊存栏4650多头(只)。牧草种植5000多亩,人均草牧业纯收入达2100元,超过了全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走种养结合之路,延长产业链条,不仅解决了种的难题,而且带动了养的拓展。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农业的新路子。

有效转移劳动力

2010年,孙爱红把村里大量的撂荒地以山地每亩每年20元、川地每亩每年40元的价钱流转过来集中种植玉米。“除了掰苞谷,铺膜、播种半机械化,犁地、脱粒全用机器,没想到这山屲屲里也能机械化种地。我在这里打工有工资,农场给我提供种子,还帮我犁地。这几年跟着孙爱红,我的日子好多了!”常年在农场帮工的村民孙振国一年从农场收入2万多元,加上自己种的40亩玉米和养的20只羊的收入,一年纯收入5万多元。

像孙振国一样,孙家坪社67户人家现在90%的农户都在种玉米,仅此一项一年能收入1万元左右。

“每年正月初十到四月播种,九、十两月收获,这段时间里每天有四五十人在农场务工,女人每天70元,男人每天100元,光发工资每年就需要15万多元。”孙爱红说,种地种出了大把的票子,还带动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了种植技术和好品种,能让村民增收,他心里很踏实。

爱红家庭农场租赁了本村61户的土地,这61户把耕地租出去后,青壮年劳力均安心出外打工,家里老人、妇女在农忙时还为孙爱红打工,既就近挣钱又不误自家的生产生活。村民孙世福把自己承包的32亩土地转包给孙爱红后,带着家人在新疆跑运输,年纯收入8万元。

李杰每年吸收务工人员30人至40人,他的劳务收入支出约10万余元,这些人一边在家中劳动,一边给李杰的农场打工也能挣个3800多元。加上养殖和牧草种植,至少也能收入2万元。

当地农民只依靠自己承包的那几亩土地,显然收入少,于是许多农民不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土地上,而是更加主动和自愿地外出打工。这充分说明,家庭农场的出现,使得广大农民可以轻松解除对少量土地的依恋,而没有牵挂地去外出打工,既增加经济收入,又增长创业本领,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

促进土地流转

近年来,农村无人耕种的空闲地越来越多,一些具有技术能力、经营头脑的新型农民,通过租赁和转包发展农业多种经营,把空闲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生产,把农民从繁重而低效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打破原先地埂条块局限,扩大了土地面积。仅2016年,岷县共流转土地面积12万亩,其中家庭农场流转用来规模种植的面积达11万亩,成了全县土地流转主体。农村土地流转到家庭农场,既得到租金,又挣到工资,是解决农村土地诸多现实问题的较好方法。

由此看来,租赁当地空闲耕地创办家庭农场,既解决了当地农村土地闲置问题,又顺应了农村社会发展的趋势,使土地重新得到开发利用,而且带动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专家说,家庭农场是全球农副经济的基本表现形态,也是未来我国农副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在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都为农副经济升级提供了外部环境。作为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家庭农场是顺应农业自然属性、降低监督成本的最优选择,也是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经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尝试和突破口。

2018-05-17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64687.html 1 家庭农场引领陇中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