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5月17日
第01版:头版

家庭农场引领陇中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丁陆军

定西耕地大多属山地,地块小且分散,交通不便,先进的农业机械很少有“用武之地”,农业生产大多数是比较原始粗放的耕作方式。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在家种地的多是留守老人,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农业技术水平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差,决策能力、盈利能力有限,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农业机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家庭农场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标准化和商品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它既克服了传统农业的滞后思想,又凝聚了推进土地流转、生产经营、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是建立现代农业的较好形式。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定西市农业人口188.99万,各类家庭农场158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8家。家庭农场成为当地农村发展的主要经济体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动力,90%以上的农村土地流转由家庭农场来完成。同时,家庭农场的发展每年转移劳动力6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多元,成了农村经济的重要来源。

适度规模经营

孙爱红是定西市通渭县襄南乡东坪村农民,多年以来一直种植冬小麦等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定,一家人的生活基本上靠外出打工的收入支撑。“我2010年流转土地开始种玉米,如今已种了八年,每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2015年雨水足,收入最好,600亩收了60多万斤玉米,纯收入20多万元。2017年遇上大旱,有些减产,但种植规模大,也有60多万斤。”说起这些年创办家庭农场致富的事,农场主孙爱红一脸笑容,一脸坚定,“现在国家政策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粮食种植户,只要能吃苦,农民种地也有‘钱’途!”

陇西县福星镇的刘振文告诉记者,他已和几户村民达成协议,他的家庭农场现在规模达到500亩,主要用来种植马铃薯。他说,现在土地集中了,就能实行机械化耕作,采用新技术,使用好品种,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单位产量。

农民要从土地上发家致富,必须因势利导,创新农村经营体制,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生,正好成为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的积极尝试。

绿色循环发展

今年38岁的李杰在外摸爬滚打13年,有车有房有年薪。有了一些积蓄后,他想自创一番事业。于是自学拿下了经济管理大专文凭,看到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村市场大有作为,他下定决心回乡创业。

“2013年,我选中了‘种植+养殖’,带着自己的40万元积蓄和妻子一起回到故乡安定区内官营镇崖湾村,承包周边农户闲置土地100多亩,贷款40万元,办起了养殖场。这一年,我只有100只羊的存栏,销售获利5万元,在当时觉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李杰说。

2015年李杰注册成立了定西市安定区鸿壮农牧家庭农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技术支持,开始扩大规模,流转周边农户土地500多亩,种上了高产耐旱的生态红豆草和紫花苜蓿,当年收购当地各类牧草60多吨。通过种羊繁育、养殖技术分享、帮带帮销、饲草订单、土地流转等方式大力发展草牧业,带动周边群众100余户发展牧草种植100多亩,提供基础母羊400只,户均增收800元。到了2017年,他的农场出栏销售肉羊850只,其中一半是当地200多户农户的。户均收入达1200多元,自己纯收入15万多元。(转7版)

2018-05-17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64648.html 1 家庭农场引领陇中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