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5月04日
第02版:要闻

汶川地震十周年 “感恩”铺就小康路

本报通讯员 张虎伟

2008年的“5·12”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地震,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由于陇南市距离震中直线距离近,同样遭受了地震的严重波及,全市因灾遇难337人,受伤7286人,116.52万间房屋倒塌,大量基础设施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22.61亿元。

武都区马街镇感恩村原名蒿坪村,地处距武都市区15公里的半山干旱地区,海拔1800多米,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69户341人。“5·12”特大地震给蒿坪村造成毁灭性打击,整个村庄被夷为平地,遍地残垣断壁,供电、供水设施严重受损,村学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倒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19万元。

“2009年的春节过得太难受了。家里6间土坯房全都倒了,啥也没有了,只能挤在帐篷里过年。所有的日常用品、年货都是政府帮着解决的。”马街镇感恩村村民李永康回想起当年的伤痛依然记忆犹新,“那时有帐篷住、有饭吃,就算过了年,根本没什么年味,只想早点重建家园。”

灾后重建启动以来,武都区马街镇感恩村以打造精品型生态文明新农村为目标,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的建设要求,通过系统推进“整体规划、民居改造、整村绿化、产业开发”四位一体工作,科学合理规划,整合多方资金,广泛发动群众,规划整齐的二层小洋楼、村民活动广场拔地而起,平整宽阔的通村水泥路以及一排排太阳能路灯,使这里颇似城市小区,呈现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梦想,不光城里人有,我们农村人也有!”说起这十年的变化,李小朝心中仍然怀揣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而网络带给村里人的变化让他倍感欣喜。“灾后重建那几年,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里不仅购置了彩电、冰箱,房屋也用花式地板砖装修,当时已经感觉很时髦了。这几年,乡村网络发达了,我家买了一台智能电视,装上了宽带,手机上网也很方便,平时通过微信在陇南乡村大数据平台了解最新的便民信息,很少亲自跑到镇上去询问办事。现在就想着利用网络销售,发展电子商务,把自家的花椒在网上也销售销售,多个渠道,咱也不能在小康路上掉队!”

十年,改变的不仅仅是村民生产生活的物质条件,更是人民精神生活的便利丰富。整齐划一的重建房屋为村民提供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物质保障,信息时代与乡村的融合也为村民实现小康之梦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国之殇,家之难,十年弹指一挥,在中央、省、市各级部门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陇南的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的陇南,人们正以昂扬的斗志和后发赶超的精神,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2018-05-04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62497.html 1 汶川地震十周年 “感恩”铺就小康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