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1版)
截至2016年底,庆阳市共建成西峰区清水沟乡村旅游、镇原县“屯子三池”生态观光养生、合水县源泉生态休闲体验等基地10处,涌现出治理大户55个,累计投资超过1.7亿元,治理面积达5.1万亩,受益人口3万多人,使全市基本形成“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互利互惠、双推双赢”的水保生态建设新格局,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对庆阳这样一个欠发达城市来说,固沟保塬尽管政府投入不断加大,仍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需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生态建设迫在眉睫。
为此,庆阳市水保局已研究草拟了《庆阳市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管理办法》,即将提交市政府审议。该《办法》将进一步明确民间资本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参与方式和相关管理要求,为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解决水土保持工程投入不足和生态建设滞后的问题,加快庆阳市生态建设的步伐,提供了政策依据。
崔峰还介绍,有了政策依据,有了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将会进一步调动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这样一来,环境好了,生态恢复了,通过治理开发与建设,实现了利益共享,才能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固沟保塬 重塑生态
董志塬、早胜塬、宫河塬、孟坝塬、盘克塬、春荣塬、西华池塬、屯子塬、平泉塬……庆阳是世界上黄土塬面最集中分布的区域之一,境内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黄土塬有37个。
长期以来,水土流失将塬面“撕裂”,塬面逐年萎缩,沟头前进、沟岸扩张、沟床下切,有的已经危及城郊边缘,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灾害性天气经常出现。据统计,118条抢救性沟道已严重危及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其中,37条塬面上距沟头、沟边50米以内有学校27所、学生10837人,涉及农户5384户、37470人,直接威胁农用及商用建筑物200多座,严重制约着庆阳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数据显示,庆阳市水土流失面积232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6%。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在7200吨以上,局部地区高达10000吨,年入黄泥沙1.684亿吨,占黄河流域入黄泥沙的十分之一,占甘肃省入黄泥沙的三分之一。“每年7、8、9三个月是庆阳的雨季,塬区的降雨也集中在这几个月,遇到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暴雨,水土流失将会更加严重,甚至造成灾害频发。”庆阳市水保局有关负责人说。
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多年来,庆阳市坚持开展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水保淤地坝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
庆阳更是把“固沟保塬”和“再造一个子午岭”、“ 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工程来全力推进。
近年来,在水利部、黄委会和省水利厅的关心支持下,庆阳市相继实施了世行贷款一、二期项目、蒲河一、二期项目、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齐家川、砚瓦川示范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全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保项目、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等大中型水土保持项目。
为保护这些黄土大塬,庆阳市把“固沟保塬”作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编制了《庆阳市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并得到省上批准实施。项目涉及8县(区)境内的37条塬227条小流域,规划总面积9566.35平方公里,估算总投资43.97亿元,急需治理的有118条抢救性沟道。
2016年3月,这一项目开始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3.69亿元,治理保护塬面面积600平方公里,12条抢救性沟头沟道水土流失严重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根据测算,固沟保塬工程实施后,董志塬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将达到7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将提高到45%以上,可使当地塬面萎缩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蓄水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因地施策 综合治理
固沟保塬是一项综合性的生态治理工程。庆阳市按照北部主抓坡耕地改造、南部突出固沟保塬科学布局,因地施策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山、水、田、林、路、村“六位一体”综合治理,已完成西峰区崆峒沟、宁县烂泥沟、合水县玉皇沟、正宁县移风沟、环县刘阳洼等一批治理规模大、生态效益好的示范流域300多条。
在此基础上,庆阳市还建成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特色农业、优质林果和规模种草养畜示范区域。项目的实施,有效控制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改善了生态环境。项目区水土流失由治理前每年每平方公里7200吨下降到现在的3100吨。
庆阳市总耕地面积1040.9万亩,其中坡耕地面积88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是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和泥沙产生的主要来源之一。按照“梯田修到哪里,道路就通到哪里,流域治理就跟到哪里,产业布局就规划到哪里,特色农业种植示范点就建到哪里”的综合治理模式,庆阳市大力整合退耕还林口粮田、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梯田建设、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发挥了资金聚集效应。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庆阳市累计兴修梯田676.83万亩,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3亩以上,建成了环县老虎沟、镇原县吕家河等万亩连片梯田工程52处,庆城县太白梁、西峰区五郎铺等千亩综合示范工程170处。宁县、西峰区率先实现了梯田化目标,正宁县、合水县达到了梯田化标准。全市有60个乡镇、700个行政村实现了梯田化,梯田化率达到了62.4%,受益人口164万人。坡改梯田建设,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为促进山区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牢了基础。
淤地坝是拦截泥沙、蓄水滞洪、减蚀固沟的最后一道防线。庆阳市按照“打坝淤地、蓄洪排清、惠民利民”的建坝要求,发挥了淤地坝的“三大效益”。截至2016年底,全市建成各类淤地坝847座,占全省56%。
根据测算,庆阳市淤地坝已累计拦截泥沙1.25亿吨,淤成坝地2.8万亩,保灌面积0.62万亩。目前有261座淤地坝常年蓄水1545.7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山区8756人、1.35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和3.75万人出行交通问题,还建成集养殖垂钓、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开发生态示范点57处。淤地坝的建设和运用既有固沟保塬的作用,又达到了助农增收脱贫的目的。
为研究黄土塬面保护先进技术,着力解决治理措施单一、降低治理成本和治理难、保护难等突出问题,庆阳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先后与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3次交流合作,积极探讨和完善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及水土流失综合性治理方式的措施科学配置问题。目前,已与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在全市12条塬面30条抢救性沟道布设水土流失监测设施,为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确保治理效果,庆阳市还强化了水土保持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完善配套法规体系,规范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还严格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凡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开办生产建设项目,都要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根据《水土保持法》规定“谁建设、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生产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报批的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各项防治措施,及时对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治理,年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达到4000万元以上。
从2015年起,庆阳市每年由市政府对各县区的水保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水土流失治理进度和成效、水土保持资金使用情况、生产建设项目依法落实水土保持管理和“三同时”制度情况,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责任追究。庆阳市还以《水土保持法》、《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及各项法律法规为重点,做到水保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党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土保持,参与防治水土流失的良好氛围。
开发治理 齐头并进
长期以来,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为庆阳市乃至甘肃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由此带来的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修复资源开发区生态也成为庆阳市生态建设的一大工程。
针对近年来石油煤炭资源开采力度加大、全市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缓慢、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滞后、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加重等突出问题,2015年,开展了水保执法专项行动,组织市县区水保执法人员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市所有石油井场和井口数量进行了普查摸底,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恢复治理。
现在,走进庆阳市的一个个石油井口和煤炭建设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机器在葱郁的树林中工作着,若不是看见那一上一下的机械摆动,谁都很难把这里同石油开采井口联系起来。
围绕创建“绿色油区、生态矿区”的目标,庆阳市水保局针对全市7897个(处)石油井场、1.63万口石油井口、675座生产生活站所和5个大型煤矿扰动的99.8平方公里植被,采取地企合作、携手共建等措施,做到监督、检查、修复、治理、保护于一体,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水保方案要求的各项防治措施,依法履行水保生态治理责任,着力开展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即保住了青山绿水,又促进了地方经济。
数据统计表明,仅近五年,石油方面投资3.52亿元,煤炭方面投资1亿元,共恢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5.2平方公里。在资源开发区,即加大了新区绿化建设力度,又加强了老区绿化的改造、完善、提高工作。现在,已开采的油区井场,生态恢复的比开采前都要好。
目前,全市创建的长庆油田采油十厂、正宁核桃峪煤矿等12处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示范点,已成为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正做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同步,确保了资源开发区水土流失不加剧、生态功能不减弱、群众幸福指数不下降,维护了庆阳市生态安全,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双赢。
今年以来,市上对10个石油天然气生产建设项目生态植被恢复进行了现场督查,有6个项目完成恢复任务,恢复治理面积1274公顷,完成投资1.75亿元。
民生工程 利在千秋
对庆阳市来说,恢复水保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历届庆阳市委市政府围绕推进这一工程的实施在不懈地探索努力着。
董志塬腹地的西边缘有一个南小河沟,1952年黄委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实验站将这里确定为综合治理实验基地,经过长期不懈的综合治理后,如今的南小河沟已经成为一处名气不小的旅游景点。
南小河沟全流域内共有大小沟头231个,其中支沟沟头65个,毛沟118个,拐沟沟头48个,经过多年来实施的科学综合治理,场内治理程度达到87.66%,林草覆盖率达83.92%,生态效益明显,也成为庆阳市改造黄土高原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总结几十年来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基础上,庆阳市提出的“塬面径流调控、沟头沟岸加固防护、坡面林草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四道防线治理方式, 对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修复生态效果非常显著。截至2017年9月底,庆阳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28.93平方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8日,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庆阳市禁牧条例》,《条例》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条例》的实施,对庆阳市固沟保塬项目的实施,全市生态环境管理保护意义重大。
庆阳市水保局负责人强调,实施“固沟保塬”工程和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对保护黄土塬地质地貌形态,保护陇东粮仓和发展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区,保护能源化工基地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