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7年09月26日
第02版:要闻

开发云水资源构筑生态屏障

——走进祁连山上的气象站

本报记者祁玉洁

近年来,我省上下合力通过开发云水资源,有力改善了祁连山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状况,对全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降雨多冰川雪线回升

当下,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千余公里,一直是绵延不断的祁连山脉,不时映入眼帘的是雪山,与山坡下郁郁葱葱的绿色,形成了河西走廊独特的风景。在祁连山脉,有2个位置极特殊的气象站,即乌鞘岭气象站和肃南气象站。

肃南气象站所在的肃南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平均海拔约3200米。祁连山主峰素珠莲及著名的“七一”冰川即在境内。肃南气象站就位于常年积雪的红疙瘩山山脚,气象站观测场距离红疙瘩山冰川雪线仅17000米。

“我们县气象局的职工坐在办公室一抬头就能看见雪山,红疙瘩山冰川雪线的升降就是祁连山冰川变化的缩影,所以肃南气象局从1956年建局以来,对红疙瘩山冰川雪线的观测记录从未间断。”肃南县气象局副局长孙伍红说。

根据观测记录,肃南县1957年至1980年的平均年降雨量为267mm,1980年到现在的平均年降雨量为267.5mm。但红疙瘩山冰川雪线则由1957年的二分之一处上升到了十分之一处。

已经退休了15年的肃南县气象局原局长贺建荣说,事实证明,红疙瘩山冰川雪线一直是上升的趋势,粗略地计算,60年来,上升了大约180米。特别是去年6月份,他40年前亲自选的冰川雪线观测点首次融化了。今年由于降雨比较多,冰川雪线又回到了前几年的位置。

合理开发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

“祁连山的高山融雪养育着沿山而居的众多人口,而且对全省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支撑作用。合理开发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促进云雨转化,增加区域降水量,弥补地表水不足,对祁连山脉生态系统、水资源有着非凡的意义。”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副主任尹宪志说。鉴于此,国家级人影项目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和甘肃省祁连山人工增雨(雪)体系工程就落户在祁连山。

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已于2016年11月上报国家发改委立项。该工程筹划建设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示范基地,继续开展外场作业试验、空地一体作业试验、云雾降水多尺度宏观及微观特征致雨机理研究等,研发新型催化作业装备和催化剂。

截至目前,当地已建成基于降水类天气现象观测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的观测体系,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火箭系统,并利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开展针对区域内重点云系、多种过程的作业试验和效果检验工作。

而另一大工程——祁连山人工增雨(雪)体系工程建设主要由飞机作业能力建设、飞机作业保障基地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业务系统建设、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观测系统建设、效果检验外场试验区建设等六部分组成。

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未来,甘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可覆盖面积将从目前的23万平方公里扩大至45万平方公里。作业期由季节性作业拓展到全年性作业,作业对象由现在的层状云、对流云为主拓展到具有西北特点的山区地形云。年预计增水效益将从现在的12亿立方米至15亿立方米增至13.2亿立方米至17.3亿立方米。

发展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用好“水”,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武威市气象局荒漠化试验站从2009年开始,进行了“河西走廊山区旱作农业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模拟试验研究”。

试验站的研究人员从小麦、玉米、谷子、油菜、酿酒葡萄等作物生理对环境条件的响应出发,按发育阶段用物候学、统计学、模糊数学、主成分分析法、突变检验等方法定量分析气候条件影响,揭示了降水、热量和土壤水分对多种农作物的影响程度,找出了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影响时段的影响度,为精准农业管理和预警机制建立提供了多种选择依据,除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如何合理利用“水”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是河西走廊气象部门近几年来研究的课题。为了增加“水”,甘肃省气象局利用祁连山人工增雨(雪)体系工程,不断提高和扩大增水效果和增水面积。

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陶健红表示,通过开发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至少能保障局部的水资源利用和开发,河西戈壁农业就靠祁连山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如今,走进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酒泉等市,使人感受最深的是每个城市都有休闲纳凉的湿地公园。

“近几年来大规模的黑河湿地保护及建设开发已初步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影响了城市的小气候,同时构筑了一道防御自然灾害的屏障,提高了应对气候变化消极影响的能力,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重要意义。”高台县气象局局长尹晓荣说。

2017-09-26 ——走进祁连山上的气象站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7912.html 1 开发云水资源构筑生态屏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