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玉洁
土地是农民生存和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如何让土地增值、农民受益,近年来,宁县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社等多种形式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发挥了最大效益。
农民变工人
整个8月,都是宁县寨河村的“收购季”,也是瓜农左应华的忙碌季。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水源等因素,寨河村最适合种麒麟西瓜。2016年,左应华把自家的八亩土地流转给外地商户种植麒麟西瓜,从而因瓜得福。也正是该村开展的“党支部+合作社+客商+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这个曾经的重点贫困村得以脱胎换骨,也让左应华这样的贫困户真正脱了贫。
左应华告诉记者: “以前,种玉米、小麦,经济效益很低,一年下来收入也就5000元,现在我在瓜棚里栽苗,对花,除草,一月下来能领到2400多元,再加上我的土地流转租金,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从普通农民到设施瓜菜生产基地工人的转变,让左应华学了技术,鼓了腰包。除了左应华,尝到甜头的还有陆爱霞,她所在的焦村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浓缩果汁生产及出口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海升集团,在该镇街上村建成高科技苹果产业试验园。从此57岁的陆爱霞便成功从农民转变成工人,她每天做完自己的家务事,利用“业余”时间来给苹果园里压枝、疏果,守护果园,一年有2万元的打工收入。
宁县是我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以前苹果树冠比较大,一亩地栽44棵果树,挂果需要六七年的时间,而且劳动量比较大。焦村镇镇长李蔚然介绍,按照“龙头企业+农户”这一发展模式,海升集团通过流转群众土地和贫困群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建办标准化示范园,就近吸纳群众入园务工,使农民变成了果农和产业工人。据统计,宁县现有3.6万名农民长期在果园务工,其中贫困人口1.1万人。
农民变股东
宁县焦村镇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军介绍,经过探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该县形成了“流转公司中介型、经营主体直租型、二次流转增值型、土地信用经营型、土地入股分红型”五种“土地流转”的方式。
最先尝到甜头的是宁县焦村镇的任村民生农民合作社,该合作社是甘肃首家以土地入股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合作,主要流转方式为村内成立股份制合作社,入社农户以承包地、村民小组以公用地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收入按比例分成,盈余按股分红。
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军是村里“土地流转”的领头人,他说:“现在村里的土地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耕种,分户经营效益很低,所以把土地整合起来集中经营,每户除了土地承包出去的租金收入,还可以按股分红,农民的增收效果明显。”
目前任村合作社将本村土地划分为120元至500元不等的土地租金档次,采取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两种形式,每三年调整一次分红金额,并设置保底分红,每个股东入股不得超过1万元,经营权的流转签约年限也不得超过2028年。
“我一年在合作社有三份收入,加起来大概是10万元左右。”正忙着移植油松苗木的谢爱福告诉记者。2014年,61岁的任村村民谢爱福把家里的27亩地全部入股到村上的苗木合作社,有了土地入股分红。同时,谢爱福还兼职合作社的会计,农闲在合作社务工,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别看老谢现在对合作社的收益非常满意,然而在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却还抱有怀疑态度,担心效益不好,家里人没地种、没饭吃。在看到合作社的良好效益后,谢爱福果断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今合作社共有社员203户,入社土地2261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3%,年产值500余万元,户均苗木收入1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你投资、我参股,你经营、我务工,你盈利,我分红”的多元化收益模式。
至目前,宁县共集股2114户1810万元,其中:贫困户入股772户386万元,非贫困户入股1230户74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入股101个552万元,合作组织入股8个119万元。
“死资产”变“活资源”
宁县焦村镇镇长李蔚然说,全镇有11万亩耕地,流转4万亩发展西瓜、苹果等特色产业种植,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如今的农田已经变成了农庄,来焦村春季可观赏苹果花,夏季看果,秋季采摘。去年庄园将近吸纳了11万人次来这里休闲度假。
记者了解到, 目前宁县共流转土地2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近四分之一,主要是通过企业经营、合作社经营、企业农户合作经营、生产大户经营四类方式实现的,自“土地流转”以来,农民收入提高达到20%以上。
李蔚然表示,现在农民是“兼职农民”,一边种地一边打工,以后要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再让职业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在家乡就地务工,以此来推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出外务工的农民都归乡了,农村的活力就又回来了,“土地流转”其实就是将“死财产”变成了“活资源”。
宁县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军说:“‘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了现代化程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了脱贫的步伐。”
目前,宁县已经出现“返乡潮”,有三分之一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到家乡,参与家乡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