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茹佳佳
2019年10月7日晚,年仅34岁的张小娟在下乡扶贫工作结束返回县城途中遭遇车祸,不幸殉职。近日,中共中央追授张小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张小娟同志先进事迹在全省广大干部职工中反响强烈。张小娟同志忠诚于党、执着奉献,积极投身家乡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事业。她敢于担当、务实勤勉,专业本领强、业务水平高,无论在乡镇工作还是分工负责全县脱贫攻坚有关工作,都是政策数据的“活字典”,推动工作落实的“排头兵”,成为当地扶贫事业“离不开的人”,为舟曲全县脱贫摘帽作出重要贡献。她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却成为百姓心中牵挂的“乖女儿”。
放弃大城市发展,助力家乡建设
1985年,张小娟出生在甘肃省舟曲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与许多农家孩子一样,她继承了老祖辈坚韧不拔的品格,这种品格成就了她坚强生活、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忠诚担当的性格。从小学到高中,天资聪颖、成绩优异的她,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希望、同学心中的榜样、老师口中的骄傲。2003年,她以舟曲县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
2008年6月,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了一年的张小娟,在舟曲遭受“5·12”地震后,她毅然放弃了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并于同年9月分配到舟曲县立节乡人民政府工作,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2010年8月,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坚毅刚强、无畏无惧、表现突出的年轻姑娘“火线入党”,这是她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选择。2016年1月,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群众基础扎实、工作实绩突出的她,经组织安排担任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这是她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也是最后一次无悔的抉择。
走村入户、创新宣传,成为业务骨干
初到乡镇工作时,她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姑娘,怀着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之情和立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坚定决心,主动担任驻村干部,经常跋山涉水走村入户,与群众促膝交谈,向群众学习,为建设新农村收集“金点子”。她立志为民致富,因地制宜、大胆破题,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发展中藏药材种植、土鸡养殖产业,努力把农民土地上的“黄金苗”变成群众的“钱袋子”,把农家的土鸡养成致富增收的“金凤凰”。她坚信“人心向善,道德润村”,组织成立社火队、罗罗舞队、广场舞队,在春节等节庆期间赴县城参加表演,促进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扬,为农村这片天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整县脱贫摘帽的紧要关头,部分贫困农户由于文化程度受限和个体化差异,对扶贫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对扶贫工作满意度不高。张小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县情实际创新制作出通俗易懂的扶贫政策“漫画图解”和“语音播报”,贫困户即使不识字也能看得明白、听得清楚,极大地提高了群众政策知晓率和工作满意度。她还整理汇总出254个脱贫攻坚基本常识和政策性问题,组织编写了《精准扶贫政策问答口袋书》,基层干部人手一册,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可查,为基层扶贫干部吃透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因工作成绩突出,张小娟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记公务员三等功一次。
家轻国重,为扶贫事业无私奉献
舟曲县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属性复杂,“精准”是国家扶贫的第一要求,也是张小娟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脱贫攻坚上,一年中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不是在贫困户家里,就是在去往贫困户家里的路上。在张小娟心里,家轻国重,私小公大。她的孩子尚且年幼懵懂,母亲身患重病,公公婆婆年逾八旬。面对繁重琐碎的扶贫工作,面对还未脱贫的群众,她丝毫不敢松懈,工作异常繁忙时,有时候一连好几天和孩子打不上照面,对于离单位30公里以外的父母更是一年难得见上一回。
她经常教育孩子要学会独立坚强,7岁的女儿经常拉着3岁儿子的手,在小区里踉跄学步。她每次出门前答应陪自己的儿女一起玩耍,但很少实现。张小娟的母亲本来血压就高,再加上患有心脏疾病,每年都要住院接受治疗,她时常牵挂着母亲的病情安危,却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陪护。对于家庭和亲人,张小娟虽然未能尽到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的责任。但是,对于14万舟曲人民,她用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公务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向组织和贫困群众交上了一份完美的人生答卷。
张小娟走后不久,2020年2月28日,舟曲县87个贫困村和3.5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退出,困扰舟曲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选择一条路很容易,矢志不移走下去却很难。她与无数的有志青年一样,生于斯长于斯,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以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赤子之心,以舍我其谁、决战贫困的责任担当,在奋斗中成就小我、利及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