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人报
2019年05月15日
第04版:特别关注

网络社交是否让我们更孤单

——当今都市青年社交方式调查

    本报记者 张小芳

    是网络社交让我们变得更孤单?还是孤单的人更容易被网络社交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青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花最多时间是在网络社交……他们看似被各种网络app“绑架”,可事实是,这些app的存在正在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与人交流、与自己交流的另外一种可能。换种说法,你可以在网络世界选择虚拟、选择消极,同样也可以借助网络选择更加自主、更加积极、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另外一种可能: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打开了另外一种社交或者独处方式。

    在某企业上班的小彭,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和她的好闺蜜见面、聊天、吃饭了,回想起学生时代天天腻在一起,刚毕业工作那会儿还可以经常一起坐坐,而现在连见个面都困难,不是自己在加班就是朋友又在忙,小彭心里感受着越来越稀疏的社交和自己每天繁忙的工作,不禁感叹“明明在一个城市,怎么感觉隔了半个地球?”

    “晚班回到家已经十点多了,洗漱完毕躺在床上,打开手机刷朋友圈,看着大家都有着各自的精彩,却不知道我今天的精彩在哪里,筛选来筛选去,好像没什么要晒的,点个赞睡觉吧。”这几乎是王玲每一个夜班回到家的常态心理。说起如今经常使用的微信,王玲觉得对自己而言那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晒的一直在晒,像自己一样不爱晒的就变成了“点赞狂人”,似乎只有这样,才会觉得自己在与人交流。

    现实情况似乎也的确如此,有一大部分都市青年被繁忙的工作和愈加稀疏的社交紧紧包裹,并在其中感受孤独。“很多心里话不知找谁诉说”成了当下都市青年内心的痛。

    于是他们渐渐把交流由“线下”转到“线上”,彻夜聊天谈心的工具是微信类的各种社交app,“点赞”成了最频繁的朋友间“出没”方式。

    然而,记者在集中采访了多名都市青年后发现,以上现状并不普遍,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打开了另外一种社交或者独处方式。

    网络社交正改变着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小雪是90后,自大学毕业后就考进了事业单位工作,每天规律的上班、下班,工作也时常忙碌。但在小雪身上并没有看到“王玲”般的影子。每天除了正常上班外,小雪还会坚持学习英语,“用手机下载学习英语的app,就可以轻松把英语学起来,为了督促自己,我会坚持每天打卡,看着自己积累的单词量越来越多,打卡的天数越来越多,有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小雪告诉记者,虽然朋友圈很精彩,但自己丝毫不会觉得自己不精彩甚至孤独,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关于朋友之间交流变少,小雪觉得可以理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朋友之间怎么可能没事儿就见面,没事儿时我还想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呢,偶尔见见面、谈谈心就很好,何况现在沟通如此方便,躺在床上用微信聊天有什么不好?”

    除了微信,微博、扇贝英语、keep、网易云音乐、小红书等等都是小雪经常使用的app,而这些app的使用,不光可以帮助小雪完成英语学习、健身运动、音乐欣赏等,同时也为她打开了一个个社交圈子。在keep上,小雪可以和喜欢健身运动的朋友相互交流、督促、点赞;在网易云音乐,朋友之间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音乐,也是悦人悦己的美事;在扇贝英语,每天坚持学习和打卡,更让小雪体会到了坚持的魅力。

    像小雪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看似被各种网络app“绑架”,但实则,这些app的存在正在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与人交流、与自己交流的另外一种可能。换种说法,你可以在网络世界选择虚拟、选择消极,同样也可以借助网络选择更加自主、更加积极、更加多元的生活方式。

    从某种角度来说,网络社交的确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可以让朋友之间更频繁地交流,只不过不是面对面而已,网络让我们在朋友面前展现更精彩更多元的自己,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于众多普通人的普遍诉求而言,这样的交流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好。

    这一点在苏鹏身上表现更突出。苏鹏一直觉得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不喜欢朋友聚会,甚至听见电话铃声响起就会精神紧张,而网络可以通过文字来交流让他觉得更加放松、更加自在舒服,“对我而言,这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我的朋友并没有少,通过网络来社交,对我来说很受用,没有孤独一说。”

    那么,当下都市青年为什么孤独?从表象看似是网络,但实则问题却出在自身。

    是社交网络造成人们孤独,还是孤独的人被社交网络吸引呢?研究人员发现,孤独的人多数都爱花时间在社交网络。说明“孤独”是人“本身”的孤独所致,而造成人孤独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如此说来,网络却成为了孤独的“输出渠道”。

    面对网络社交,心态很重要

    杨琳是一位幸福的年轻妈妈,说起她的恋爱史,还要感谢社交网络的存在。杨琳告诉记者,她和现在的老公是在单位组织的联谊活动中认识的,当时男方主动加了自己的微信,她心里想着加就加呗,不喜欢了可以直接拉黑,又不会妨碍什么,于是双方变成了好友。在随后的交流中,杨琳渐渐觉得这个小伙谈吐间很有绅士风度,是自己喜欢的款,于是,慢慢地俩人约会,直到步入婚姻殿堂。“我觉得有时候微信像是一个‘缓冲地带’,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认识像流水一样顺其自然,喜欢就继续,不喜欢就可以停止,而我就是一个被微信保护的人,在一个安全舒适自在的空间里进行交友。”这样的交流方式也被杨琳运用到工作上,见客户之前,杨琳都会在微信与对方进行或多或少的交流,见面时就像老朋友一样,一切顺理成章。

    杨琳身上发生的事情,或许会使我们想起网络上爆出的关于借助社交平台行骗的案例,但不一样的是,杨琳的网络社交并不虚拟、也不虚假。在真实的生活中正确运用网络社交,需要正确的方法,也需要积极的心态。

    上班族小尤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乐在其中。小尤是一位美食和运动爱好者,上班之余一有空闲,她就会从网上自学各种美食的做法并且亲自尝试,每每做好一道美食,就会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满意作品,“看到朋友们的点赞和鼓励,我很有幸福感。美食是我的爱好,而适当展示则可以扩大我的幸福感。”小尤告诉记者。说起运动,小尤也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运动app上,为了督促自己,小尤开始每天坚持打卡,锻炼有了心得后便开始录一些小视频、发表一些心得,“马甲线的出现让我意外又惊喜,但这本就是我的目标,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我还会涉猎更多的运动。”小尤还去学习了游泳,并在社交平台与朋友交流经验。“网络社交成了我做好一件事情的催化剂,更是努力和时间的见证者,也将会是我的宝贵财富。”

    正确运用网络社交这一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积极向上,让我们在纷杂的社会生活中、在孤独的人际交往中寻求自我。连接现实生活,网络社交并不飘渺,如果网络社交在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被“过滤”,那么,都市青年们或许会少些困惑,学会从自身寻求孤独的原因。

    网络替代线下 远离原有社交圈

    晚上7点下班后,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又走了20分钟的路,在北京一家外贸合资公司工作的陈晓睿,终于在9点前到达约定地点和闺蜜见面,半年多没见的两人只聊了一个小时就各自又钻进地铁。陈晓睿10点半走出地铁后,在寒风中走了很久才到家。“到家看表,将近11点。”

    在此之前,工作和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两个人,已经半年多没有见面了。来回路上将近4个小时,见面只有1个小时,陈晓睿突然明白了微信朋友圈里流行的那句话,“如果不是‘生死之交’,不会有人和你在工作日的晚上,吃一顿不谈利益的饭。”

    频繁且不固定的加班,长时间的拥挤通勤,加上网上交易取代线下社交,许多都市青年,感受到了社交孤独。

    加班与通勤占用时间精力

    “有时候,一整天,我没和同事之外的人说上一句话。”在北京中关村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冯悦,一直想和中学同学聚会,但每次讨论聚会的结果,就是大家七嘴八舌在微信群里讨论一番,但是谁都抽不出时间,无疾而终。渐渐地,聚会这件事情,也就无人提起了。

    冯悦算了一笔账,“就算按正常时间晚上6点半下班,各自到达中间地点,怎么也得7点半到8点之间,晚高峰的地铁很挤,公交时间不靠谱。到了集合地点,饭店排号,排个半个小时,赶在8点半前吃上饭,聊1个小时就得各自回家,商场10点就关门,商家9点半就开始结账清人。就算这样,到家也要11点左右,第二天还得6点早起上班。”

    能见面一个小时的前提,是不加班。无忧精英网进行过一次13682人参加的调研,结果高达93.32%的受访者,工作需要加班。

    漫长的通勤距离,也让都市青年不得不放弃社交聚会。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8职场人通勤调查》,北京上班族的平均通勤半径是16.79公里,在上海,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上班族通勤半径超过25公里。在通勤时间上,上海上班族单程通勤59.56分钟,另外,在一线城市,还有相当一部分上班族是跨省上班,比如从燕郊到北京、昆山到上海等。

    即便到了周末,留给社交生活的时间依然有限。“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不保证休息”,这是网络工程师江一飞所在公司的口头禅。“没有人逼你加班,但是你不加班,明年走人的就是你。”就算周末能够休息,单身的他往往一天用来补觉发呆,一天用来采购下一周所需,“经常一整天,我没有和同事之外的人说一句话。”

    远离原有社交圈

    上在职研究生的时候,出生在北京的朱先生一直不理解,班长经常对大家说,“大家要利用这里两年交交朋友。”深入了解之后,他才知道端倪,许多同学是在工作后才来的北京,离开了老家原有的同学、朋友圈子,在北京,社交圈非常有限。

    “我在北京认识的人,基本上是通过工作关系认识的,大多是生意场上的利益关系。”朱先生的同学王鹏说,“如果有一天我没钱了,有困难了,可能谁也不会来搭把手。”

    王鹏曾经跟着工作上有过几面之缘的人一起做生意,当时“两个人说着掏心窝子的话”,但最终生意不顺血本无归,当事人也拉黑不再见他。“当初我们还是哥们,一起说着创业的事情,仿佛明天就能融到资飞起来。”有时候,王鹏很想把自己的苦闷和别人说说,却发现自己找不到人。“在老家、在其他地方的朋友,不能理解我说的话,但在北京认识的人,你说了,以后知道你实力不行,就没法谈生意了。”

    老家在江苏的周先生,在北京念完研究生,工作3年后,选择了带妻子前往上海工作。“在北京感觉没有几个朋友,很孤独,今年认识的同事,明年可能就到别处发展了,没法深交。老家的年轻人,大多就近去上海工作。”即便周先生在北京念书时,也认识了少量的本地同学,但他发现,这些同学都有各自的圈子,“他们会从小时候聊起,而我没有共同的经历,融入不进那个社交圈。”

    网络替代线下交流

    江一飞之所以会一天“不和别人说话”,不只是没有时间,也是因为没有必要。他每天晚饭都是吃外卖,上网点击,坐等上门,一句话也不用说。“7点下班,不吃饭饿着挤地铁很难受,到家8点多再做饭,快9点才能吃上。”

    陈晓睿也是如此,她在网上买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从包包、化妆品,衣服鞋子甚至食品,久而久之,“连商场都懒得去。”到了新房装修时,装修材料要到实体店去买,“一张嘴,感觉自己都不会砍价了,因为过去都是打字交流。”陈晓睿经常发现,一天之内,除了家人和同事,跟自己沟通最多的人往往是外卖和快递小哥。

    同样的交流困境,冯悦也发现了。一两年前,经常会有同学张罗着拉群,一个群建起来,一群同学被找到,大家叽叽喳喳聊得挺热闹,但之后群就渐渐消停,聊天的仅限于固定的几个人。“如果不见面,网上能聊的话题,其实就那些,你看不到真人表情,并不知道别人对这个话题的反应。”

    同样的问题,不只出现在同学群里,冯悦加入了所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大家可以交易二手商品、会员卡,甚至于出租房子,每天群里都有许多留言。但是,冯悦依然不知道对门和楼上楼下住的是谁,同样,对门的邻居也不认识她。

    直到有一天,暖气出了问题,楼上的邻居来敲冯悦的家门,开门后两人对视了一些,想起了对方的微信头像正好就是本人。“啊,原来你就是……”在此之前,他们聊过天,没有见过面,当然,聊天,用的是手指。       (工人日报)

集团数字报刊 : 兰州晨报 | 甘肃农民报 | 陇南日报 | 天水日报 | 酒泉日报 | 金昌日报 | 张掖日报 | 武威日报 | 西和报 | 定西日报
2019-05-15 ——当今都市青年社交方式调查 2 2 甘肃工人报 c126059.html 1 网络社交是否让我们更孤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