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人报
2019年04月03日
第03版:文摘

【学林漫步】中国的“两河文化”

    周山

    说起“两河文明”,就会联想到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那里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其实,世界上还有一处“两河文化”,那就是黄河、长江滋润下的中华文化。

    “两河文化”的标识:龙与鸟

    考古发现,最早的龙是位于黄河以北的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距今有五六千年。成书于3000年前并一直流传至今的《周易》,首卦《乾》的爻辞中,更有“潜龙”“见龙”“飞龙”“亢龙”“群龙”的系统表达。在黄河流域地下发掘出世的商、周青铜器上,龙的塑形也随处可见。具有三栖特征的龙,逐渐成为黄河文化的形象代表或者说文化标识。依托黄河文化建立政权的统治者也愿意将自己打扮成为龙的化身。

    在长江下游,地处浙东的河姆渡村区域出土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量鸟形玉器;在长江上游,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文化遗址中,金、玉、铜的鸟形塑物也被大量发现。三星堆遗址里,鸟文化气息更是浓郁,不仅有人身鸟足、鸟首人身的青铜塑像,而且连人的眼睛也都是细长的“凤目”。四川成都市区的金沙滩遗址同样充满鸟文化的浓郁气息,一枚金光闪闪的“太阳神鸟”尽显4000年前巴蜀地域鸟崇拜的文化特征。

    “两河文化”的轴心:齐鲁文化与荆楚文化

    黄河、长江两大文化区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生发展,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进入成熟期,各自形成了一个轴心之地。

    黄河文化的重心,呈现自西向东的发展趋势,随着西周王朝的建立,在封地最大、最为富庶的齐鲁两国,经过几个世纪的文化发展,终于成为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齐国的稷下学宫,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汇聚天下学者展开百家争鸣的场所。

    几乎在齐鲁文化形成的同一时期,长江文化圈自西向东分别形成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同样异彩纷呈、影响深远。其中,荆楚文化可视为古代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

    “两河文化”的代表:孔孟与老庄

    在黄河文化的轴心之地,鲁国思想家孔丘首开私学风气,形成了一个儒家群体;继之,从儒家队伍中孕育出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孟轲。孔丘倡教“仁义”,孟轲接着说,儒学由此成为黄河文化的灵魂,孔丘成为“圣人”,孟轲成了“亚圣”。

    在长江文化的轴心之地,也相继诞生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是老聃,学问广博,孔丘曾向他问礼、问道,以“无”为本;另一位是庄周,做过漆园小吏,追求自由,主张平等。老庄思想,成为长江文化的灵魂。

    老聃在函谷关作以“无”为本的急就章,然后骑着青牛飘然西去,庄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均为有“学”而无“家”,却被后人冠以道家创始和代表之名。其间区别,尚需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两河文化”的核心理念:相濡以沫与相忘江湖

    《庄子》中有诸多关于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基本上是孔问老答,唯有一处是“孔子语仁义”,大概孔子认为自己在仁义方面有专攻,因而向老子讲述了自己的看法。可老聃似乎并不赞同孔子的仁义之说,转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短短23字的寓言,形象地表达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不一样的核心理念:孔子倡导“仁义”,后来的儒家又添入新的内容,进而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行”学说;老子倡导“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的顺应自然理念,庄子进一步主张个体应该像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自由发展。

    “两河文化”的各自表达,并无优劣对错之分,携手造就了禅学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巅峰。(摘自《解放日报》)

集团数字报刊 : 兰州晨报 | 甘肃农民报 | 陇南日报 | 天水日报 | 酒泉日报 | 金昌日报 | 张掖日报 | 武威日报 | 西和报 | 定西日报
2019-04-03 2 2 甘肃工人报 c119359.html 1 【学林漫步】中国的“两河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