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人报
2018年11月14日
第02版:综合新闻

“钢铁之师”的海外人生

——中油二建公司改革开放40周年海外项目侧记

    本报记者 茹佳佳 通讯员 陈宏阁 胡巍

    尼罗河畔,撒哈拉沙漠深处,卡拉库姆沙漠边缘……这些地方长年有红色的身影汗撒热土,改革开放40年中,中油二建公司秉承“奉献、拼搏、信誉、创新、和谐”的“钢铁之师”精神奋战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时至今日,他们依然在一万多公里外的非洲大地,用自己实际行动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

    改革开放的40年中,中油二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完成苏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程项目建设和装置检修施工,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

    2008年4月,苏丹已经骄阳似火,在喀土穆炼油厂3个月的检修中,白天50多度的高温,又面临现场劳动力不足的局面,施工困难重重。为了不影响施工工期和质量,管理人员纷纷加入一线施工人员的行列,大家决定利用夜间时间加班施工,在白天最热的时间段休息。漆黑的夜里,月亮悬在装置的上空,管理人员们有的开着翻斗车参加混凝土浇筑,有的和架子工一起敷设电缆线……一夜下来,大家仔细一数,已经完成了几百个基础的浇筑,所有人躺在临舍的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大家起早贪黑、并肩作战,吃一起、住一起,硬是用五天时间敷设95平方毫米电缆线1万多米,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检修刚一结束,这支队伍转战阿尔及利亚,在重催沉降器油气线内衬清焦中,面对空间狭窄、通风不畅、小榔头施展不开、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参战人员在现场仔细揣摩研究并实践,用风镐头制成清焦工具,确保了两个月的检修按时高质量完成。

    2012年6月,一支86人的建设队伍踏上了奔赴土库曼斯坦进行二期建设的征程。原计划需要800人的建设项目,前期仅仅抵达了86人,劳动力紧缺是土库曼斯坦项目的最大困难。为此,中油二建采取“人停活不停、鼓励加奖励”的管理措施,克服了53度高温、风沙眯眼等困难,人人每天现场工作达12小时,有效化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难题。短短3个月时间,这支头戴安全帽、脸上遮着围巾的队伍,先后完成6具圆筒式加热炉、6座通信塔架、2具火炬塔架等施工任务,累计产值达1.26亿元,为兰州石化公司创造效益8900万元,在土库曼斯坦工程建设项目上再次创造了“中国速度”的奇迹。

    2014年9月,非洲乍得炼油厂,当四名前期施工人员抵达现场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难以想象的困难……当地物资匮乏,基本的生活基础设施都没有着落。为保证检修施工的如期进行,四名施工人员不等不靠,一起拉架杆、吊工具箱,计算脚手架使用量,落实吊装方案,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当参加检修的队伍陆续到达现场后,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部就位,检修工作随时可以展开。在沉降器清焦时,内部超高温不通风,人进去不到10分钟全身就湿透甚至窒息。但既然来了,不干好,谁也不愿意这样离开。施工人员24小时倒班,克服了CO超标严重、工作环境温度超高、有限空间作业难度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完成了乍得炼油厂8套装置、17套公用工程系统、23项技措项目,为石化公司创效940万元,再次让非洲人民看到了“钢铁之师”的优良作风,看到了兰州石化的优良传统。

    2018年,在尼日尔津德尔炼油有限公司2018年装置大检修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7套大型生产装置及4套配套设施828项施工任务,还不包括技措及临时新增施工任务,要比原定计划提前8天完成,施工工期仅有32天。面对困难,中油二建不等不靠,不向甲方找托词、讲条件,而是在深入挖掘内部潜力、科学统筹用工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上下功夫,陆续开展了多项主题活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攻坚克难的奇迹。4月初的尼日尔,天气炎热,刚刚10点多钟,室外的温度已经窜到了40多度。换热器管束清洗作业员工全副武装,身穿雨衣雨鞋、头戴防护面罩,将自己包裹得密不透风。作业中的他们肩扛清洗喷枪,身体微微前倾,激烈的水柱从喷枪尖端激射而出,打在换热器管束上,形成一团迷蒙的水雾,将作业人员包裹在里面,时隐时现。台管束清洗下来,脱掉各种防护装备,作业人员就像刚刚洗过蒸气浴,浑身上下的衣服都已经湿透。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中油二建公司的每一个海外平凡员工,用拼搏奉献和团结协作诠释着“钢铁之师”的美名。他们用青春点亮人生,用奋斗书写辉煌,用无怨无悔践行“钢铁之师”精神。

集团数字报刊 : 兰州晨报 | 甘肃农民报 | 陇南日报 | 天水日报 | 酒泉日报 | 金昌日报 | 张掖日报 | 武威日报 | 西和报 | 定西日报
2018-11-14 ——中油二建公司改革开放40周年海外项目侧记 2 2 甘肃工人报 c94534.html 1 “钢铁之师”的海外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