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人报
2018年11月07日
第03版:文摘

【文化记忆】看菜吃饭,越嚼越有味

    刘放

    南京朋友寄赠一包陈年笋干,有虫眼,不能再放了,我决定分两批全部烹饪。头一批煮好,就将剩下的全部浸泡,以免它们再陈年下去,浪费掉。但煮好的连吃了四天,仍然还有近一半在锅中。不舍得扔掉,就用食品袋带一部分到单位,午餐时从单位食堂买份饭,买份素菜,就着家中带的这个笋干烧肉,美美地午餐。

    吃这个自带菜,看菜吃饭,不觉吃出诸多菜中的滋味,更还有菜外的滋味,让我浮想联翩。

    我刚到苏州,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我进入苏州一家著名的大型钢铁企业。每天上下班,都是几十辆长长的通道大巴车接送。车内的人们,随身携带的包中,一定有一只菜盒或菜瓶。

    我在企业报做编辑,下去采访,不但看到一线工人兄弟抡大锤劳作,汗珠摔八瓣的场面,也看到过饭香菜香的浓浓人情味。

    兄弟们经过一上午的劳作,当然是累了,但胃口大开,午饭时分,大家从各自的工具包里,掏出从家里带出的菜,放在张开大嘴的台钳和有铁屑的工作台上,倒也七荤八素,五彩斑斓。但即便只是普通的甪直萝卜干,也被他们嚼得嘎嘣脆响,吃得风卷残云。

    边吃还要边品论哪家的菜烧得好,哪家的菜烧得不咋的。不好吃的菜,那就要顺带控诉几句,说带菜人的老婆是中看不中吃,人嘛生得漂漂亮亮,手艺却一塌糊涂,甚至还要带几句调侃。不过,被攻击的对象非但不生气,还乐滋滋的,因为对方是明贬实褒,说自己老婆漂亮,这是哪个男人都心中檀香扇儿摇摇的,虚荣心得到了大大的满足。

    但如果菜烧得好呢?话锋又变了,吃人嘴软,吃了人家的好菜,总不能说人家老婆是中吃不中看吧?那就夸夸对方福气好了,说人家祖宗积德,娶这么贤惠的老婆,祖坟冒烟都赶得上厂子里的高炉烟囱了……吃完饭,吃了人家好菜的人心知肚明,就忙着收拾碗筷,捎带着将人家的碗啊盒子瓶子啊,给洗掉。但如果这里面有一个女的,那就是她展现美德的时候了,她会张开两手像赶鸡赶鸭一样,嘴里一连串去去去,喝茶抽烟去,将男人们赶开,她独霸了打扫战场的环节。她会用她准备好的洗洁精,还有车间不缺的热水,将大家的碗筷洗得干干净净。

    这场人情戏,我当时并没有总结出其中题旨,现在好像明白了,其实啊,就是这不起眼的从家中带的菜在当导演。

    这又让我想起我的乡村少年时代。

    我读中学时,因为家庭成份而差点辍学,是几十里外的姑父帮助,我曲线救国到他那里去读。外地读书,那自然就得带米带菜。米不多说了,菜呢,“罐头咸菜”,一吃一个礼拜。所谓的罐头咸菜,其实是一个空的罐头瓶子,装了一瓶子的咸菜。是什么样的咸菜?不是榨菜大头菜,也不是腐乳萝卜干,是萝卜缨子晒半干装坛而成。

    萝卜由土里的萝卜和土面上的缨子组成,拔出白生生的大萝卜,卖给附近工人兄弟们吃了,剩下的老萝卜缨子如同剃头剪掉的头发,在地头自然风吹日晒干。天擦黑时,收工的父母去地头用草绳捆回来,池塘里洗净晾干,再切细加盐搓揉,塞进菜坛子。在没有新鲜菜的冬季里,它是一家人的饭桌主角。或者夏日里,去附近工厂宿舍区转悠,捡回工人们吃过西瓜扔掉的皮,洗净切成条,也晒干放盐塞进坛。这样的咸菜吃起来美得直咂嘴。

    一份伴饭下胃的菜,如同穿越时空隧道,由早年的从家里带出来,到如今的变成从外带进家,算得上是阅尽人家春色。它不会说话,即便说了,大约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听懂吧。我呢,无意中带一份陈年笋干到单位,吃吃嚼嚼,一不小心就品出了若有若无的菜里菜外多种滋味。

    菜不能当饭,而没有菜相伴的饭,那又该缺失多少的滋味啊!(摘自《北京日报》)

集团数字报刊 : 兰州晨报 | 甘肃农民报 | 陇南日报 | 天水日报 | 酒泉日报 | 金昌日报 | 张掖日报 | 武威日报 | 西和报 | 定西日报
2018-11-07 2 2 甘肃工人报 c93597.html 1 【文化记忆】看菜吃饭,越嚼越有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