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工人报
2018年09月18日
第01版:要闻

技能人才为何仍稀缺

    曾宪旭

    近年来,技能人才“招生难”和“技工荒”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记者在第14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期间采访职业院校的教师、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钳工、焊工等比赛选手后发现,包括社会观念、就业导向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目前技能人才仍然稀缺。

    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显示,我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近千万人。

    而企业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庞大,在高达近千万的技能人才缺口下,“技工荒”是令企业头疼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焊接工种为例,如今,虽然机械化焊接手段在行业内已经普及,甚至出现了通过设定轨迹完成焊接的焊接机器人,但中国建筑集团代表队、中建钢构的工作人员徐佳伟向记者表示,机械化焊接手段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焊接工作,仰焊、气保焊等焊接方法还是需要人工完成,机器焊接也很难进行户外、多角度的作业,焊工人才的紧缺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这种“青黄不接”不只是焊工行业的问题,几乎是很多传统技能工种的通病。“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挣每个月3500块的工资,也不愿意到一线车间学门手艺,拿每个月5000块的工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张学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钳工,本届振兴杯担任中国兵器集团钳工选手的技术指导,他感慨道,“现在社会上太缺乏实干精神了,所以国家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让我们的年轻人树立一种责任和担当,告诉他们幸福生活不是混出来的,而是靠双手创造的。”张学海告诉记者,他曾经带过的第一批徒弟现在已经全部转行了,转干的转干,下海的下海,接下来带的一批又一批徒弟也在陆续离开。“当下,国内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越来越呈现出断层的趋势。”张学海说。

    河北代表队的焊工选手张鹏飞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振兴杯决赛,从初赛挺进决赛,张鹏飞和他的队友徐财每天在将近40度高温的车间里苦练10个多小时,甚至有的时候干脆在车间里过夜。“我不想错过任何一次机会,因为如果我不努力,我可能还是会回到家乡,在一些没有任何劳动保障的小钢厂里打工挣钱”。张鹏飞在上职业院校学习焊接专业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原来技能也可以改变命运,现在22岁的他不仅靠着焊接技术打进国赛,还留在学校当上了老师。

    中国航发集团的焊工吴锦波做的是航空发电机的焊接工作,他告诉记者,技能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却难以转变社会的固有观念。“在很多人眼里,焊工是一份不太‘体面’的工作,又苦又累还有一些职业危害,几乎每一个焊工身上都带着新伤或者旧疤”。吴锦波说,连他的家人都在劝他考虑考虑换一份工作。

    “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倡导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由低端加工转向高端制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培养技能人才,提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转变社会固化的思维和观念。”张学海对记者说,“但是不得不说,我们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集团数字报刊 : 兰州晨报 | 甘肃农民报 | 陇南日报 | 天水日报 | 酒泉日报 | 金昌日报 | 张掖日报 | 武威日报 | 西和报 | 定西日报
2018-09-18 2 2 甘肃工人报 c86243.html 1 技能人才为何仍稀缺 /enpproperty-->